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、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认为,去杠杆使得金融环境迎来了空前的净化。去通道、去杠杆、去套利,是对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敦促行业缩短业务链条,逐步杜绝无益于实体经济的监管套利,使得金融环境迎来了空间的净化。
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、50人论坛成员殷勇也在此次大会上指出,对于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需要有长期的准备,金融风险防范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杨玲认为,这说明,金融去杠杆并不会给市场造成过度冲击。监管层已经有共识不会“暴力去杠杆”。中国不会暴力去杠杆,金融去杠杆的节奏是要兼顾宏观经济的运行和资本市场的承受度,需要一系列完善、全面的长效机制的安排。
严格的监管浪潮下,有两类机构反而将从中获得发展的机会:
首先是银行业“头部效应”更明显,在同业业务纳入同业负债监管之后,过去几年那些业务类型单一、吸储能力差、主要依赖同业业务扩张的中小型城商行面临较大的压力,有核心金融资源优势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将“强者恒强”。
其次是投资机构将“去伪存真”。以私募为例,以往有的私募靠加杠杆、做金融掮客来粗暴敛财,但推高了金融成本,新的监管环境下他们将失去生存空间,但是真正有投资实力的私募,则会迎来发展大机遇。一方面是劣币被驱逐后的资金将流向注重投资能力建设的私募。另一方面,是来自银行端的合作需求。
过去由于隐形的刚性兑付,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90%集中在债券、非标等资产上,监管背景下,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。与会嘉宾多次提到刚性兑付的问题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、50人论坛成员殷勇提出,刚性兑付这种行为不能消除不确定性,只能问题转移,反而会助长不理性的行为,下一阶段在金融监管的完善中,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,让价格波动提示风险。
中国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也认为,打破刚性兑付,要逐步减少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发行,向净值型产品转型,使资产价格的公允变化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。
杨玲认为,打破刚性兑付后,银行在投资端的收益压力更大,因此具备客户获取能力的银行未来将深耕资产管理产业链的下游,与小而精、专注投资的私募,在客户端和投资端各自发挥优势,为客户创造更好的投资收益。这也是财富管理市场在重塑过程中,跨界合作共赢的大趋势,在未来混业监管标准逐步统一之后,监管套利空间消除,依据自身禀赋寻找自身产业链定位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必经之路。
截至2017年7月底,已备案私募基金实缴管理规模已经逼近10万亿(9.95万亿)。在过去2-3年,私募基金行业仅仅依靠自律监管已经让行业规模从2.13万亿增加至7.89万亿(2014-2016年底),规模翻了3倍多。我们预计,在全金融行业协调监管的大背景下, 5年内私募行业的规模有望翻倍。